过去,一些市场商有的是靠从产地往市场“搬砖”搞“大货”销售,有的是在药市辛辛苦苦靠着“磨刀工”切片经营,一年下来,起早贪黑,集腋成裘,生意上多多少少总能有所斩获。
那时的市场商之所以还有生意可做,完全是因为行业信息闭塞,产地药农联系不到药企,药企摸不着产地产区,所有的交易,都离不开市场的聚集与分化,由此也便成就了市场的历史辉煌。
可是,最近几年,形势十分严峻,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与畅通,行业信息的公开化,整个中药材领域:某些品种的种植产区、产量、价格以及药商、药农种植户的住址、联系电话,全都可以在网上查到;而需求端药企的采购订单也天天在行业信息网上挂着供所有人一览无余,买与卖的甚至都能在同一网站挂单。产需双方已经做到了垂直对话,药材生意出现了零距离握手,市场商面临出局,行业已经完全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另外,再加上运输物流配送方面的畅通无阻,“村村通”路面硬化已经延伸到老百姓的村头地角。
大批量药材可以专车装运,小批量的药材也能做到适时配送,哪怕一件两件甚至三、二公斤药材,亦能利用快递公司做到一对一的精准投送。产地药商、药农与用药单位的接洽已经做到如此惬意,还能有多少订单流转到市场来呢?
政府政策向产地倾斜,加速市场的萧条与没落
从当前国家形势来看,市场已经成为一个传统落后的交易模式,不管你如何对它留恋,由于它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面临被未来淘汰的现实已经无可避免。
如果我们朝前追溯,就可以发现,早在2002年6月1号,为了提升中医药行业产品质量,国家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对于一些中药材道地产区,就已经鼓励相关制药企业推行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简称GAP的基地种植规范计划。
而在2012年10月22日,在众多行业专家学者的提议下,国家多部委亦联合颁布了《关于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的通知》,并陆续在许多中药材品种的大产区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以上计划,后来虽因种种原因一再搁浅,但是,中医药领域的体制改革已成必然趋势,无可阻挡。
当前,GAP种植规范认证工作虽因实质计划进展缓慢、迂回多年成效甚微而被国务院于2016年2月15日通告废止,但这不代表GAP本身发展之路也要同时停摆,这个计划在由过去的“企业主体执行转向产地自建,政府鼓励支持” 重新调整定位后,相关工作已经开始着手再次发力,而中药溯源制的进程更是已经同时开始起锚扬帆并大力推行。
市场上流通的中药材由于几经倒手、来源变得错综复杂,既缺失GAP种植规范“高贵的血统”,又给溯源制追溯体系工作造成了的“很大障碍”,在今后相关部门的严格管控之下,未来很难再受到用药企业垂青……
而且时下诸多产地药农种植、收购大户也大都联手组建了自己的农业合作社、中药材基地种植公司。所收购、种植出来的中药材产品,已经开始绕过市场,在国家“税赋减免”政策大力倾斜扶持下,在用药企业“去中间环节“的热切诉求下,以比市场更低的价格向药企源源不断地直供销售!……
以上所介绍的情况并不是人云亦云的道听途说,而是当前行业形势事实及未来将要发生的必然状况!,当然,它也符合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十年后,中药材市场还能剩下几类人?
一、随着全民对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那些搞药食同源、酒类食品、花茶养生的人群肯定会异军突起,成为市场重要角色。
二、部分从产地朝市场“拉大货的”,因为薄利多销、诚信经营,又有一定的销售渠道,可能尚可在市场艰难维持。
三、一些在市场做“冷背奇”药材品种的商户。
另外,基于当前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及深入,事实上目前很多依附于中药材市场附近郊区、村镇的“打片户”药材深加工方面已经受限,为了防止环境受到再度污染,地方政府环保单位对于那些经常对中药材浸润、切制、晾晒、烘炕的个体药商药农已经给予了严重警告或高度管控。
如此,未来的个体“饮片”加工户没有了生存空间,,而市场允许买卖的原药材与产地价格相比又失去了竞争优势!市场自然将随之走向没落……
尤其是为了保障中药材成分含量不致在饮片企业二次炮制浸润中造成过多流失,未来国家相关部门肯定还会对产地趁鲜切制的“生切片”品种范围,视情而定进行逐步增多或大幅度放开,而这,无论是生产成本或“饮片”外观品相,都是市场“打片户”所无法与产地比肩的!